网站首页 >> 历史文化 >>默认分类 >> 亦文亦商真名士,三十六载写春秋——我所了解的熊召政老师
详细内容

亦文亦商真名士,三十六载写春秋——我所了解的熊召政老师

时间:2022-05-30     【转载】   来自:猎狐网

      这是第一次为熊老师写文章,只是隐隐约约觉得太多读者暂时没有机会走近,所以对他不了解。而他的内心,时常有一种莫名的悲伤和无奈,甚至独自悄悄驱车跑到江边痛哭。籍此再三思索后,我便写了这篇文章,意欲效法古人砭石疗毒一样,为他舒一口气,让他即将进入晚年的生活更舒畅更惬意。甚而,恬不知耻地寄望“以飨读者”,启迪后学!

凤凰浴火惊四海

      熊老师1953年12月生于湖北英山县温泉镇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早年参过军,亦下过乡,受外祖父的敦促和熏陶,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是故年仅22岁便成了英山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由于工作需要时常深入民间体验生活寻找素材,以便创作出反映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疾苦的作品。自然,《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便是在这样的际遇下产生的,并一举夺魁全国首届新诗奖。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而每每抚今忆昔,熊老师对于自己的成名作总是感慨万千,据说这首诗作的缘起乃是“为民请命”而生。

      彼时,“四人帮”刚刚被粉碎,极左的幽灵还在中国大地上游荡着,大有无孔不入之势。换句话说,那时的人民虽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和美好的未来,可是毕竟十年文革之痛,导致绝大多数人都极为敏感,甚至患得患失犹若惊弓之鸟,即便受到某些不公正的对待亦往往含冤抱屈不敢声张。一次下乡途中,熊老师得知一名妇女的丈夫被冤死的事实,却因告状无门最终几乎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可怜可悲!便在那一刹那,熊老师动了恻隐之心,连夜造访其家了解情况,并当夜秉烛奋笔,以“铁肩担道义辣笔著文章”的大无畏精神一气呵成218行长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诗一出,无异“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亦无异于毛泽东所号召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而席卷全中国,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传诵,那一年熊老师年仅27岁!

      总理说过,“触动别人的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显然,熊老师的这首诗不唯触动了某些利益集团,更敲山震虎一般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灵魂深处,使之反省使之自新,且不敢再行残渣余孽之恶!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用徐迟先生当时的话说,“弄得举国皆知,群起而支援之”。

      熊老师提到这里时,着重表示感谢和缅怀时任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的亲自接见和保护,并指示湖北作协主席骆文把他调到省作协,从此当上专业作家,正式进入主流文艺圈。不然,后果也许真的不敢想象。

      熊老师尽管轻描淡写地说了说“后果”二字,但我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当时的情状大致是这样的——从北京领奖回来,数以千计的底层工人、农民皆聚集在火车站,像迎接凯旋而归的英雄一般夹道欢迎,甚至一些老大爷老婆婆们自发地敲锣打鼓放起了过年过节才舍得燃放的鞭炮,以此感谢为他们仗义执言的家乡后生!

      最让熊老师几十年仍记忆如初的一件事是,一位远在数十里外的老大爷某天夜里敲开熊老师的门,送给熊老师一瓶酒,满是一幅朴讷诚笃之气地道,“听说你能喝酒,我没有别的送给你,就送你一瓶酒。如果你因为这首诗冤屈死了,我会到处去乞讨,化捐也要化出钱来,给你修一座我们县最高的坟”。

      诚亦“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的眼睛究竟是雪亮的。此后,著名文学评论家邹贤敏、杨匡汉、李准等皆挺身而出,发表诗评文章予以支持,盛赞“作者没有凭空去编织五彩的花,昧心去填动听的颂歌,而是直面生活,挖掘诗的矿石,揭示生活的真相”。

      恰如“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时下年近古稀的熊老师早已看淡这些虚名与浮华,一切的一切不过如杨慎所感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

      熊老师是1953年生人,属蛇,亦俗称“小龙”,和二月河、路遥几乎同时代,相隔不过几岁而已。可是,熟悉后面两位作家的朋友们肯定知道他俩的故事。据说,二月河先生创作初期是非常清苦的,亦可以称之为“贫苦”。而路遥先生则更是一生浸泡在“穷”字的苦海里,离世前竟然留下一万多元的借条,并怒吼出至今令我们心痛的临终之慨:日他妈的文学!

      大家都知道,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荣膺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的殊荣,却不知道这部浸透熊老师十年“冷板凳”之功的名著,创作成本是100万人民币!要知道,这可是20年前的100万啊,换成今天的市值,可想而知!

      熊老师的出生并不好,父亲只是一名工人,而且自己也仅仅就职省作协,和当时万千普通工薪阶层一样并非豪门,何以能有如此财富支撑其“毕其功于一役”的十年创作之旅呢?用熊老师自己的话说,“90年代之后,我有好几年的时间一个字都没写,一直在思考我的人生应该如何发展,文学的路今后应该怎么走。其间我也下海,下海的原因也是感觉到我没有能力摆脱文坛之外的种种浮躁、种种诱惑”。

      文艺圈盛传这样一个小插曲,90年代的某天,熊老师应邀参加一个外地的笔会,于是托在铁路系统的朋友买一张软卧,可是朋友表示为难,答曰“要么厅级以上的干部,要么汉正街的小商贩,其他人不要做梦”!熊老师当时虽不是厅级干部,然毕竟是省作协副主席,级别也不低。如果说仅此而已,也许内心尚能平衡,可是汉正街许多小商贩可是大老粗啊,有的甚至是文盲,他们凭什么可以享有软卧的特权?经过了解之后,熊老师 方不免连连喟叹,原来人家可以出得起十倍以上的高价,一般人则望尘莫及。而所谓的省作协高级知识分子,在那个大时代的滔滔洪流下往往被人们贱称为“文丐”。

      经过这次的刺激之后,熊老师终于铁了心一般为下海作准备,说什么都要下到商海里呛几口水了,大有“一去不复还”的偏执。彼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更是直接抛出“猫论”的急迫之盼,以此希望全国人民尽快过上富裕的生活。用熊老师后来的话说,论才智,论阅历,论地位他都不逊于汉正街的那些小商贩,无异“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所谓的商海,真真“逐鹿天下,风云际会”。那一年,无数知名外企开始涌入中国大地,证券、房地产、文化领域、卫生领域、保险领域等各行各业百花齐放。他敏锐地捕捉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机遇,恰亦“瞪大眼睛找商机,竖起耳朵听商情”,在此期间亦没有放弃对文学的挚爱,业余专心研究明史,为创作《张居正》做准备。

      这点,确实符合他的个性,记得一次他教导我说,“你可以用4个月写剧本,以此支撑8个月的小说创作,这样就会两不误双丰收”!

      所有的幸运绝非偶然,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熊老师的苦苦求索终于迎来了一次辉煌的财富盛宴——在某次和台湾朋友打完高尔夫球的隙间,熊老师了解到投资一家几亿元的高尔夫球场,实际上可以用卖“楼花”的方式完成,也即先出售会员资格,再来建设场地!

      熊老师是一个得策辄行的人,风尘仆仆地回返武汉后,立马着手高尔夫球场的运作事宜,不出数年便成为武汉乃至全国皆小有名气的商人,且受聘于深圳运通集团担任副总裁,同时又兼任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以及君安证券等多家大型集团公司的首席顾问。自此后,出行有奔驰和加长版的凯迪拉克,吃喝有专门的酒楼饭店,工作有自己的五星级写字楼,书法创作则用阿拉斯加或印度恒河或太平洋或大西洋的水磨墨;为感受张居正所处的时代,满屋子都是明代的家具,明代的瓷器和明代的线装书,且专门复制了一套编钟,一进去就会敲一敲,等等。更有甚者,为得到万历年间的一张地契,他不惜专门飞去西安,几千元就仅仅为了写作中可能用到的一个知识点,也许还用不着。总之,他再也不是当年从大别山那个穷沟沟走出的寒酸秀才了。

      尽管如此,熊老师还是非常谦逊的,有人评他是整个中国作家队伍里活得最精致最讲究的,他则淡淡笑笑,不置然否。

      熊老师曾说,“作家和商人有很多共性,赚钱容易,要成为大富豪难;写文章容易,要成为大师亦难”。几十年来,他的生活状态就是“左图右史读我中华,南船北马走遍天下”。的确,几乎每年他都要到世界各地旅游,感受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同时深入思考和对比中华文明的闪光点,增加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意识。

      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云,“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熊老师在商海取得巨大成功后,终于开始厌倦了这种堆金积玉的生活,用他的话说,“一天挣100万都不兴奋,回到书斋自然成了必然的归宿”。说得更精准一些,如果他再继续在商海走下去,无非是资产从某一个数再增加到某一个数。在别人看来永远只是暴发户,对社会无法形成任何影响力,也就无法“欲为圣明除弊事”地参政议政,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1998年,熊老师亦如当年投笔下海一般决然地回到寂寞的书斋,每每回顾往昔,他总是说“90年代的中国经济是中心,身处其中可以及时地、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节奏,看到旁观者看不到的趋势和暗流。经商使我的人生更丰富豁达,对世事偏见更少,我一向认为,如果读书人参与社会太少,就很容易以自己的好恶一厢情愿地评论世事”。自然,这段下海经历为他的《张居正》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亦是斩获茅盾文学奖的必然。

      在商海的六七年时间里,熊老师结识了一大批商界朋友,其中不少是精英人士,至今仍是叱咤风云的时代骄子,继续为这个伟大的国家创造着源源不断的财富。2012年,在为武汉税收博物馆撰写的序言中,熊老师提出过一个观点,“观山川可知风气之斜正,观税收可知国脉之盛衰。”这是他熟读历史之后得出的认知,也是对自己几十年人生经历的总括。因为,古今中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来不曾单独存在过!

      一个可能会终老江湖的文人,突然成了万众瞩目的企业家,这是个人的传奇,也是社会的传奇。无数的传奇,诞生在我们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中,正如毛泽东所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少壮工夫老始成

      从商海出来回到书斋后,熊老师脱下多套万元西装,穿上老头衫,日日趴在写字台前做起了他乐此不疲的码子工作。当然,他是见过大世面甚至大风大浪的人,身上绝对没有一般文人的酸味,故而每到周末必会约上朋友们到全国各地顶级的高尔夫球场放松一下。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从容,得益于熊老师小时候打下的扎实的国学基础,以及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用他的话说就是“阅读让自己找到这种智慧的密码,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三年两载,而是一生的坚持”。

      1980年,熊老师有幸成为著名作家徐迟的学生,徐迟为他开了一个书单,总共100部世界名著。就这样,熊老师一读就是6年,真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听后,我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心道“我总共学习小说创作的时间加起来尚不及6年,就渴望一鸣惊人,真是措颜无地啊”!

      当然,这是熊老师成名后的读书经历,而当他才情含苞小荷初绽之际,那种苦读才真乃“刻骨铭心”!

      有一次,熊老师借来一本《文心雕龙),书主只肯借读一个星期,当书快被取走时他终于急了,于是急中生智夜以继日地抄书,甚至不惜将家里菜油倒进煤油灯里,硬是凭借一股“他强任他强”的坚毅抄完了全书的最后一个字。从此之后,为了节省油钱,熊老师每天天不亮就跑到村口太阳升起的地方苦读。彼时自是寒冬,手脚就这样不知不觉被冻裂,真如宋濂所言“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998年暮春,动笔写《张居正》之前,熊老师曾专程去了一趟张居正的故里,站在他那荒草丛生的墓碑前,熊老师立下重誓:“先生,我一定要用我的笔,将你复活!”

      经过寒暑易节的五年创作之旅,熊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终于斩获茅盾文学奖榜首的殊荣,同年10月2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授予他“湖北省文学创作特别贡献奖”的通报,并奖励10万元人民币,以彰谢他对湖北省文化事业的繁荣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很快,荆州市人民政府在省政府的支持下,修缮了占地15亩的“张居正墓”,并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熊老师似乎并不是一个止于满足容易陶醉的人,而是一个有着巨大能量的奇人。小说获奖的当年,他在长白山再次开笔,进入第二个四卷本《大金王朝》的创作,直到2019年7月1日,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完成全书,前后又付出了十四年!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书法作品以及戏剧作品,其中话剧作品《司马迁》则是继莫言之后,又一位为北京人艺执笔的茅盾文学奖得主,且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上演,大获成功。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李鸿忠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深深的祝贺,感谢他对湖北文艺做出的又一贡献!

      熊老师曾为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写过一联,“春秋笔纵虎,风雨夜屠龙”。从这副联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史学抱负和文化担当,也透露出了一种强劲的创作自信。

      熊老师常说,正是因为他曾经的商人身份,才使得后来更加理性地看待文坛,也才知道自己过去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不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醒悟和警示。

      除了商业和写作上的辉煌成就外,熊老师的书法造诣也是堪称一绝,被誉为“南熊北贾”,后者自然是被誉为鬼才的贾平凹先生。许多著名学者评价其书法作品时,都一致认为“学养深厚,且胸怀诗家逸性,洵为秀外慧中,书风清朗而秀丽,作诗写字,一任天真与散淡的诗人本色”。

      唐代诗人有云,“有时凝然笔空握,情在寥天独飞鹤;有时取势气更高,忆得春江千里涛”。好多次,我仔细品鉴熊老师的书法作品后,惊然发觉他的作品恰与这种意境暗合,不得不令人顿生久仰山斗之慨。自然,亦为他高兴!

      2013年,李鸿忠书记更是盛赞“坐冷板凳,做老实人”的书法作品,且当场点评道:这八个字好啊,冷板凳坐不住,老实人不愿意做,就不可能做成什么大事。

    领导在读过熊老师的两部历史小说后,向其建议说,“宋、辽、金和明朝你都写了,而元朝在中华民族的版图和中华文明、多民族融合的历史上,更是一个风起云涌、极其重要的朝代,怎能不写”?

     熊 师是一个从善如流的人,自然接受了建议,从2019年开始,又把第三部小说——关于“忽必烈”和“元朝”历史的创作提上了日程,取名《忽必烈大帝》。

      熊老师认为,当下主流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承继了传统文化中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又凝聚了当下中国的精神诉求。

      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熊老师也受邀参与,这是党对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站位等方面的充分肯定。

家国情怀一丹心

      很多人都知道熊老师的成名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却不知道他还有一首更早的名篇——《献给祖国的歌》。其中有句是这样写的,“祖国啊,我是你大手大脚的儿子,我将用我坚强的臂膀承担你给我的责任”。每当读到这句,熊老师总说“我二十岁的时候就觉得应该为这个国家,为民族承担责任。可是,直到二十年以后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和价值”。

      的确,但凡有文化担当情怀的知识分子,决计不会把自己与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分离开来,熊老师无疑是这样的人

      《张居正》的创作初心,便是继邓小平南巡后“想为改革做点什么”的文化产物。许多中央常委们都读过此书,并从张居正“矫国更俗励精求治”的改革中得到稽古振今的启迪。

      风气自上而下,风俗自下而上,两相激荡,是为风化。阅读古今中外的历史,治乱兴亡始终是一条主线。所有历史的转折点,几乎都在这条主线内。每次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则会盼望英雄的出现,他们以自身的仁勇与忠义,呈现出时代特别需要的刚性的力量与挽狂澜于既倒的担当。

      建国60周年之际,熊老师参与的《凤舞楚天》节目便是他和同仁们献给祖国的最好大礼,得到时任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的高度认可!

      2011年3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再次发通报,表彰熊老师“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这是继他斩获茅盾文学奖后的第二次,也是全省唯一2次获得省政府表彰的作家。

      2013年,他随李鸿忠书记访问宝岛台湾,和余光中、郑愁予、管管等著名诗人在屈原铜像前朗诵了各自创作的新诗;此后不久,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回大陆期间,湖北省委书记设宴招待,其后一路由熊老师陪同参访,为两岸文化交流和祖国和平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

      有人说,熊老师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其文风有士大夫气息,无论是文艺界的人脉,还是商界和政界的人脉,都经营得非常好,这无疑是他走向成功的关键。金庸先生撰文《读《张居正》,陈忠实老师的诗作《致熊召政》等便是最好的例证。

      贾平凹老师亦曾盛赞熊老师,“他是一位能量巨大的作家,同时还是诗人、学者、历史学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

      某年年关之际,省委书记请我省著名专家学者吃饭,称呼他“熊老师”,自此后很多政府官员也以此称呼,表达敬意。

      与熊老师交好的二月河先生仙逝后,某位中央领导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请熊老师转告他本人对二月河先生不幸逝世的沉痛哀悼,以及对他家人的亲切慰问。其后,熊老师作《悼二月河》,以此缅怀两人的“倾盖如故”之谊。

进入晚年后,熊老师除了写作、讲学外,也开始带弟子,并成立了以“龙潭书院”为核心的文化大本营,如今他的龙潭弟子也是遍布天下,以“时代之儒”、“中华之道”、“慎终追远”和“家国情怀”为行事准则,为这个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真正践行了文天祥所倡导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美好夙愿!

      记得在一次饭局中,酒酣情浓之际,他缓缓地侧身而坐,一面用右手指头叩击桌面,一面忘情地哼起小曲来,大家见状一发摇头晃脑地微笑着聆听,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博学多才见素抱朴”的魏晋之风!

      当我向他敬酒时,他笑着起身走到我面前,一面诚挚地和我碰杯,一面鼓励我克服困难坚持创作,并告诫“不求速成,慢则必精”的宝贵经验。

      后来某次聊天中,我问他第三部作品大概多少字,写几年,他回答七八十万字左右,为了精益求精地创作出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封笔之作,打算花七八年慢慢打磨。听后,我不由一哆,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略略沉吟之际惊然发觉,倘此话不假则自《张居正》始至第三部作品完稿,总计时间整整三十六年。而彼时,他已经七十又半!

      最近,在一次电话中,我感概道“熊老师,我真心钦佩您,我的创作预期是六十岁封笔,而您却干劲满满,恰如曹操所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啊”!听后,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淡淡地笑了笑。

      所有人都知道他写《张居正》时有两次“黛玉焚稿”的经历,却不知道绝大多数作家是不敢这样做的,而习总书记在接见他时无意中一语道破此中玄机,“好的历史小说就像教科书,你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很扎实的学问”。是啊,若非胸有成竹,如何敢两次行“焚稿”之举!

      据说,他很钦佩曾国藩的忠君爱国之心,更是将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奉为座右铭,时刻以此为镜,自我鞭策。恰亦2009年10月1日 , 《 人民日报 》发表他的文章,其中有句话如同穿云裂石的梵音让我久久难忘,“让我一千次的选择,我将选择做一个中国人;让我一万次选择,我仍选择当一名中国的作家”。

      作者简介:张玉成,男,1986年生,湖北人,初中学历,省作协会员,在散文、影视剧本和小说方面皆有尝试,现主攻小说,积作品百余万字,已出版小说2部。预计,2022年出版仙侠题材小说《迦衣传》,2023年出版历史题材小说《孤城悲歌》,并当年完成45万字的自传小说《山河故人》。十几年来,与女儿相依为命,限于身体残疾且没有一技之长,先后在广东、上海、甘肃、陕西、河南、北京等地飘零、谋生。作为一名残疾青年,立志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立自强、笔耕不辍,集余生之力,发心发愿用手中的笔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既是责任,更是担当!(作者:张玉成)

责编:尹妮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猎狐网系信息发布平台,猎狐网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