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 >>默认分类 >> 连氏族谱的研究价值
详细内容

连氏族谱的研究价值

时间:2020-10-03     【转载】   来自:猎狐网

族谱又称宗谱、家乘、房谱等,是一种记录家族迁徙发展、世系繁衍的书籍,是以特殊形式组织、编写的家族生活史。一部完整的家谱,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训族规、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这样的族谱往往是纵横几百年,上下数千人,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能充分反映家族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关系,为我们后人研究社会、了解历史提供并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可靠的数据,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但族谱许多层面的学术价值未被很好地研究和涉及,笔者就此谈些看法,意在抛砖引玉,以期有更多的有志之士来研究、挖掘、开发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

1族谱的政治学研究价值

族谱记载的虽然是一个同宗共祖的家庭的繁衍生息情况,但家族这个“沧海一粟”之光能清晰地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政治演变轨迹。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宗法制度是维系封建秩序、加强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宗法制度建立的基础是血缘关系,族谱正是对家族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记录,所以族谱和宗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族谱是联系家族的纽带,宗法是维系家庭的纲纪。

宗族组织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众,形成以族长为首的,以大宗子、小宗子、宗长、宗孙、房长等一大批名目繁多的管事人员为辅助的宗族领导阶层。族权人物的任职条件、任职期限、选定程序、权力义务,族谱中都有明确规定。很显然,这些由宗族精英所组成的族权人物,无一例外地与国家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有着掌握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明显优势,他们对家族的规范也就自然地体现了封建集权的需要。所以,在族权人物权力操纵下的族谱,非常巧妙地糅合了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家族(或民间)的乡规民约,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传统族谱的修撰例则、族规族约,都非常明显地既体现了国家权力的意志,又体现了家族成员的意愿,充分体现了地方性的政治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族权人物既是民间的家庭代言人,更是国家的民间代言人,是国家政权在民间与家庭的延伸和补充。

封建统治者充分注意到了宗族在维持地方政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唐太宗、武则天都曾修订族谱颁行天下,顺治、康熙也均就宗族共同体颁布上谕,清政府的基层地方官保长、里甲等也常由族长担任。族谱中的“修谱例则”、“族规”、“家法”、“恩荣录”、“艺文”等内容一般都有族权方面的内容记载,就是族谱的文字表达和仪式表演也能充分展示一个家族的历史与权力,以及家庭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一个时代的国家和家族之间的互动关系,就这样充分体现在族谱的记载文字中,所以家谱具有极高的政治学研究价值,是研究族权与政权关系的最好材料。

2、家谱的经济学研究价值

族产是宗教存在的经济基础,所以,为了凝聚家庭成员的力量,使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而存在,必须对家族的共同财产严加管理,这既是家庭发展的经济支持,也是家族兴旺的精神保障。家谱对族产的有关记载占相当篇幅。如祠田、坟田、义田、义庄、族祠、族塾、族市、坟茔、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收支情况均有详细记载。家族田租在家庭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族谱也较好地记载了族产形成过程中的房契、地契等,为后人研究土地交易关系、宗族交往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外,族谱经济学研究的现实意义还在不断凸现。利用族谱,利用宗亲联谊吸引外资在我国沿海地区已极为成功,并有不断向内地推进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外资的70%来自海外侨胞,一本族谱,万种情怀,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

3、家谱的人口学研究价值

族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族谱“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族谱的一些序跋中,都记录了家族源流、人口数量、迁徙发展以及族人的派别、世系、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是人口学研究的很好材料。其中有关人口迁徙的原因、时间、规模、流向以及当时统治者的人口政策、安置措施等资料,更是弥足珍贵,可为今天制订移民政策提供借鉴。家谱“世系图”载录了家族成员中的极大部分男性成员。家族把本族历史上几乎所有志士名人悉数收入,还记有大量不载于史书和方志的“小人物”,像权称一方的里长、族长、粮长,富甲一地的商贾、地主、终老于家的童生、浮云野鹤的隐士、高人等等,他们的年龄、生卒、婚姻、生育及事业等情况更是研究人口的增长、寿命、性别比例、文化构成等的极宝贵的资料。

4、家谱的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价值

姓氏群体遗传学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的一个分支,是以人文学中的姓氏这样特定的文化背景、特殊的传递规律为基础,与人类遗传学的基因理论相对应,研究人群中姓氏的种类和分布的一门新兴学科。1985年,世界著名的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把“姓氏基因”理论带到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和姓氏历史的中国人才开始注意姓氏与基因的关系。于是,能充分反映姓氏学文化的中国族谱,成了群体遗传学家们最珍惜的第一手资料。

族谱以姓氏为单位,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实际上它同时记录了代表男性遗传Y染色体的近五千年的进化史。中国人姓氏的传递方式类似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故姓氏相当于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每一种姓氏则相当于这个遗传点上的一种等位基因,其传递方式是父系遗传,即“姓氏基因”。

中国的遗传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研究,他们发现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姓氏的国家,他们了解了中国的姓氏形成和演变历史以及同姓人群分布的规律,他们还知道了中国姓氏的传递一直是稳定的、连续的,他们还证实中国南北汉族在遗传上确定存在区域差异,他们还将继续探索中国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演变、历史上中国人口迁徙等内容,这对于确立汉族人群的划分标准以及人类Y染色体进化和多样性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族谱在这方面的研究魅力将不断显现。

5、族谱的历史学研究价值

当一个种姓在某地定居并逐渐繁衍,那么族谱这种本属“私家史记”性质的文献内容,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那个区域的许多印迹,如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军事等,这种具有鲜明地域性的文字记载,决定了族谱具有地方史志的特性。

史学家梁启超说过:“族姓之谱……实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

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族谱作为地方史志考疑之依据。他在《修志十议》中明确指出:族谱为修志资料来源之一,“家谱、图牒之类,凡可资搜讨者,亦须出示征收”。族谱的真实性虽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但据学者考证族谱中有关史实的记载,是相对可靠的。所以族谱常常与国史、邑志并列而受到学者重视。

6、族谱的教育学研究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而传统的家法族规,则往往是先人们生活于世的第一个启蒙教材。但凡完整的家谱,都载有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严课读、勤耕作、崇俭朴、戒奢侈、警惰游等伦理规范及守法律、完国课、和戚里、息纷争、禁赌博、儆窃盗、惩凶暴等法纪准则。另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风格等,在许多族谱中都有很好体现。所以,如果利用得当,族谱定会极大地促进现代文明,促使子孙后代感奋效法。

7、族谱的版本学研究价值

族谱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与其所反映的内容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存的家谱大多修撰于清及清以前,早的甚至在商、周时期。关于族谱的起源,也有学者说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早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不管怎么样说,族谱具备古籍的特性是勿庸置疑的,所以,今人可以从不同时期的族谱中查考到各时候的刻本、草本在字体、刀法、用纸、版式上的异同,从而获得版学方面的有关资料。

总之,族谱材料丰富,包罗万象,是一个弥足珍贵的资料宝库,是研究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遗传学、历史学、教育学、版本学甚至军事学、民俗学等领域的重要史料。族谱虽有糟粕,但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有待于有志之士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中华连氏一家亲、同心共筑连氏梦

来源:猎狐网

责任编辑:连永平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