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服务乡村 >>默认分类 >> 黄殿琴:用泥巴的记忆 精彩地去收藏心中曾鲜活的老北京
详细内容

黄殿琴:用泥巴的记忆 精彩地去收藏心中曾鲜活的老北京

时间:2019-06-11     【转载】   来自:国际时报



 

黄殿琴:用泥巴的记忆
精彩地去收藏心中曾鲜活的老北京
文/刘辉(文军)

乙亥年前几日,恰逢一个很精彩的相会机遇,我随中国萧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萧鸣、国际诗人笔会副主席、著名军旅诗人峭岩、中国财富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符文军(文桾),应邀参加一个很别致的泥塑展。

一场很具有“京味儿”气场的【泥塑•老北京的故事】呈现面前,我不得不感到些许冲动。一个个泥塑成品所承载着鲜明的文化信息,一个个浓郁的“京味儿”事物与人物所构成立体画面,一件件附加内涵徜徉诗意其间的的作品,被黄殿琴女士的极大热忱“捧鲜”于此。
 

我热爱这些凝固不动的“小生灵”。他们的春夏秋冬、衣食住行、甜酸苦辣、喜怒哀乐、过往今昔,都曾在我的京味儿文字中植入过。我的一些只言片语呈现于碎片化,还不足以比拟这些不会“花言巧语”的形象来得生动逼真。
 
留下我步痕的“老北京泥塑展”,怎也得留下我的一些“闲言碎语”才好。

黄殿琴其人



黄殿琴(中)与本文作者刘辉(右一)、中国财富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符文军

是收藏家又是诗人。多年在诗坛的展露、多本诗集的出版,使黄殿琴女士的诗人身份众人皆知。黄诗人一直是北京电视台节目制作人、主持人,曾风靡北京电视台屏幕十数年的【七日】节目,被老街巷里的老北京人们津津乐道。
 
重要的身份还是连续在任的北京市政协委员。
 
黄殿琴女士作为北京市连续几届的政协委员,不仅多次建言政府切切实实做好文化传播,并且提出多项可行性建议,直至落实到实处。身体力行地做好老北京文化的遗存、自觉为老北京文化底蕴去默默奉献,黄委员的文化奉献竟然是超越精力,透支体力并且很耗费个人财力的。

 

在各种场合、各种专题的朗诵会上,黄诗人的精彩朗诵能把原作品诠释到极端精致的水准。总之,黄殿琴女士是一位特别热爱并珍惜生活、特别追求文化品位的执著中人。
 
充满人生追求的智慧。黄女士始终是笑盈盈地面对师长、同事、朋友;始终是笑盈盈地面对各种身份的转换、面对各种形式的挑战、面对前进路口中的各种抉择。



 

我在展览现场所见所感
 

黄委员一句话说得很坦然:我的追求、观众需求,我的付出、大家喜欢,用泥塑的历史点滴,去留存我心目中大家都留恋着的特别鲜活的老北京,苦与累对于我真算不了什么!
黄委员经常提到“善德家庭文化服务中心的主任张冲”,她说:创办这个泥塑展,凭我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很有限的,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朋友和文化界同仁的鼎力支持,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张冲主任。他是1993年生人,非常优秀,为这个泥塑展览一直鞍前马后,独挡一面,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要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仔细观赏并细细琢磨过由黄殿琴女士亲自主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北京民俗泥塑收藏•老北京的故事》,我受到的感动与感慨都是从“心”而发。提炼“鲜活”、提炼“精准”,留住“真味儿”、留住“过去时”,感谢黄女士煞费苦心。

几十年的民间收藏、几十年的北京主题、几十年的民俗泥塑。始终如一,锲而不舍。泥塑的人物栩栩如生、固体的记忆诗意朦朦、故事的细节层层叠叠、一招一式如同老北京曾精彩的那些往事儿:一景一式地感召与震撼于我!



儿时玩物的记忆碎片、往昔时代的买卖再现;街头杂耍的如实操练、嬉笑打闹的趣味眉眼;楼廊亭阁的细腻勾画、小街小巷的万象蜿蜒…….所有鲜活如昨的写实与夸张,都是那样恰到好处地抓住欣赏者的关注点。
 
敞开门帘,接纳小学生的挚爱童心。眼笑着俯身指导小朋友,将一把把泥巴被捏成了灵性十足的小人物、小动物,黄委员的功夫真是没有白费!泥塑技艺需要传承,北京故事也需要各种传承的具体形式。
 
启迪孩子们回归“玩儿泥巴”,适当地解脱紧张的功课压力,黄殿琴委员实践着“文化传承”要从孩子们的童趣开始。一件作品、一个故事凝结;一件作品、一段思绪情节;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收藏者苦心孤诣的一片赤诚爱心。

我又看到;一位肢体残疾人的美术爱好者,非常专注地进行钢笔素描。画家的一笔一划之精细,我深刻感知黄委员的功夫所在。身残志不残——众多的残疾朋友更需要全社会的文化关注、文化滋养。

用文化的魅力去扶植于残疾人群体,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黄殿琴委员的社会作为“贵”在细微之处。她呼吁过了、更是身体力行做到。
 
震撼与兴奋、感动与迸发。看到一个个生动形象且动感十足的泥塑精品,深深触动萧鸣与峭岩两位社会与文化名流。
 
中国著名作家萧军之长子、萧鸣先生从来不曾拿毛笔题字,此次参观头一次试笔;【戊戌年之冬“泥巴的故事”——观黄殿琴泥塑收藏展有感·萧鸣】。足以见萧鸣先生观看“泥塑展”瞬时间的有感而发。




著名军旅诗人兼书法家峭岩先生题字:“泥巴的记忆,是我们不老的传奇!”刚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彰显老诗人对黄殿琴收藏泥塑作品展的确切评价。泥巴不老、记忆不老、童心不老、民俗不老。中国乃至于北京的泥塑工艺,永远凝固在人们心里头。
 
我想:峭岩老师的中肯评价,代表着参观者的众口一词。

 
抬眼略望,一幅书法作品映入眼帘:“样子很土 灵魂很酷”,真切地表达了参观者的情感所在。形色逼真的动作、略微夸张的表情、张弛有度的塑造手法,凸显老京人的旧往旧作,依旧是大放异彩。
 
“泥韵如神”——把泥巴的学问发挥到极致,让泥巴借助诗歌的韵律讲述,利用泥塑群展的形式展示鲜活的市井风貌,黄殿琴女士的辛勤付出是全方位的,说不清孰轻孰重。
 
所有实物的整理、摆放、美化,拍照、赋诗、印刷、成册。所有细节的构思,所有场面的布局,无不寓意着她精致的文化内涵。
 
一幅幅老北京图片的插配、一叶叶香山枫红的点嵌、一首首精巧诗词的韵律,既体现作为泥塑制品主人公对 “孩子们”的成熟与恰到好处的装扮,又表现出黄殿琴对老北京很凝练的地域本性有足够的解读能力。
 
有记忆成分的“字”、 有回味老京的“画”、有年轮体温的“福”、有善意笑脸的“猪”、有年轮的“树”。竭尽收藏所有的旧物件的陪衬,愈显着以老北京为记忆主体的泥塑收藏展的厚重底蕴。谁也不会猜疑,黄殿琴委员全然具备营造这种文化氛围的底蕴。
 
还有那些可以“流动”的图片:有诗有画、有情有义、有板有眼,是系列泥塑的观赏图,又是一枚可邮寄可珍藏的明信片。勾画细节,凸显出黄殿琴作为一位电视女“制片人”实施温暖设计与实用技巧的细微思考的功力。



小泥巴,大情怀——炙热大爱的情思燃烧在其中!为黄殿琴委员的泥巴点赞,为老北京的记忆增加厚重的瓦片与泥土的证据!
 
  凝思深望那一座老门楼,黄委员告知于我:由多年前雪糕冰棍儿的木条棍儿而沾制。我只记得小时候拿(捡)雪糕木条棍儿作弹弓子,真没想到还能“砌”门楼子?惊艳赞叹之余,深深感到黄殿琴一点一滴的收藏,确真不易!
 
  “诗外之诗”一一是老北京泥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黄委员苦心经营的一片中华文化之田!诗人称谓不该是自封的。峭岩老师很赞赏这位学诗的“徒弟”:数十余本的诗集出版,不能不说黄殿琴很有诗意表达的灵性!

 

 
摘一两首黄委员的诗题。作拉二胡:“一曲空弦路漫漫,二胡声里忆童年;三生有幸共陪伴,四世同堂展欢颜。”作诗吹笛子:“鼓要打在点子上,笛要吹到眼子上。”寓意深不深?诗意浓不浓?观者自有体味。
 
泥巴里有:大乾坤、大道理;泥巴里有:真挚的情感、入心的揣摩;泥巴里有:你们前辈的曾经、我们记忆的纤绳;泥巴里有黄殿琴数十年始终如一的追逐向往!

奇妙的物理反应:泥塑展鉴证坚贞爱情
 

“冬至·泥塑·老北京故事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北京风俗泥塑展”月坛华方艺术中心开幕。120余件栩栩如生的泥塑均来自于展览总策划人黄殿琴近三十年的收藏,生动还原了老北京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片段。
名头很是响亮
黄殿琴女士按说是一位成名很早的成功人士。
 
曾经的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金牌栏目《第7日》制片人的头衔,让这个节目在百姓心里真火了一大阵子。凡是关心北京大事小情的,都爱看《7日》。主持人成了脸儿熟的“明星”,上了电视节目的人和事,也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
 
黄殿琴文化悟性很高,早早就把自己“修炼”成了有相当名气的爱情女诗人。有了作家头衔:兼任文联顾问、西城作协副主席。连续三届当选西城区政协委员常委,三届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献计献策、走街串巷,黄委员一直辛勤地为己任。
 
由黄殿琴女士牵头主办的泥塑展览一露头,竟然令很多朋友吃了一惊。纷纷议论;“快去瞅瞅吧!黄殿琴还是位地道的泥塑收藏家哪”!



泥塑该是媒人。
让时间倒退至三十几年前。热恋中的一对恋人正遇冬至,懵懵懂懂走进《收租院》的大型泥塑展。114座与人基本同比例的泥塑形象,连续讲述着一个个挺逼真的故事。
 
由最初的一点儿不懂泥塑,到被生动的形象所感动至深;从刚刚相识不久还不曾牵手的恋人,到走出泥塑展手拉手加快确定终身所依;由感性认知到对心灵深处的触动。“我感谢泥塑、更感谢我的爱人”——黄女士难忘那一年的冬至。她收获了爱情并认识了泥塑所带来的震撼动力。
 
《收租院》泥塑展。如哭似泣、活灵活现、与真人一样大小、真真切切能表达各种情绪的眼神、愤怒呐喊与无奈愁苦与抵御抗争相交织的肢体语言,就这样深深刻烙并焦灼于黄殿琴的内心。
 
所辐射出来的冲击力、震撼力,着实叫黄殿琴永生难忘。除了久久不能忘怀,又生成一种暗许;要久久地收藏爱心,久久地与知心爱人牵手一生一世。一个心愿一个梦想也就是那一刻生成:“我要搞泥塑收藏”。

黄殿琴说:保存好泥塑作品不仅是个力气活儿

当初,泥塑展间接地见证了爱情。与爱人一起平凡生活的光景,再一次见证了黄殿琴收藏泥塑制品的坚韧决心与执著行动。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既然定下来的收藏主题是涉及老北京文化风俗的方方面面,那就义无反顾地冲着目标去付诸于行动。

黄殿琴走动跑西,零打碎敲地利于了一切可以利于的时间,千方百计地“挖掘”了一切可以“挖掘”的机遇,百余件带有“京味儿”特质、带有年代沧桑感、带有作品本身所蕴含魂灵的泥塑,填充了黄殿琴女士精神与物质的空间。
 
腾挪搬拿,定是千小心万小心的活计。生怕稍有不慎碰“疼”了这些小生灵,成了黄女士经常努力想办法排解的一块儿“心病”。“各有其位”、都有了温馨的小家;“安全妥定”、都有了它们能伸展拳脚的空间;黄女士这才放心地上班,放心地睡上安稳觉。
 
终究是泥巴制品。其特性所在,怕磕碰、怕湿潮、怕爆晒。若是久久蒙上了灰尘,岂不是影响了古朴又纯真的容颜?全新的问题,都是带有挑战性的。
 
收藏是乐趣,保护是责任。于是乎,黄女士也算是绞尽脑汁,想出了也实践了各种四季不同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好这些娇嫩的“孩子”,冬酷夏暑,轮回了二十余载。到底克服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才能确保这些富有年代密码的泥塑生命继续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历经千辛万苦,只有他们的保护神黄殿琴心里清楚。保存与收藏泥塑,绝对是一项特别周密、特别谨慎、特别劳神的事情。面对在时间上、环境上、维护上的突如其来的麻烦,黄殿琴已经从容把握了其中的防范秘诀。
 
咱就说一下泥塑的运输环节。
 
谁都知晓泥塑材质的的特殊性:易脆、易裂。包装与运输,都是难题。一件件的专箱体包装、一件件专质材置放、一件件专人负责拿藏。北京本身的气温干燥,略有不慎都会造成意外破损。没有一致性的专职专心,很难保证这些“生灵”不出意外。



若要“栩栩如生”,定会来之不易

20余年泥塑制品的积累、120余件作品的华彩展示、由静止的单独的作品“讲”出故事来,黄殿琴委员在幕后的辛劳付出很少叫人体会。
 
总策划人的身份涵盖了一切的亲历而为。
 
撰写细致的文案大纲、整体布局呈现出有层次的效果、不同时代信息符号的作品陈列序列、各种泥塑制品所该体现的文化韵味、乃至到背景背板的点缀稀疏有致,作为总策划人的黄女士都会起主导作用。有时候建议是她出的,实施也是她完成的。譬如为一些作品“以诗为证”,只有诗人身份的泥塑主人黄女士才有如此“资历”。

泥塑作品涉及面很广泛。说清楚、点明白;有层次、见档次;叫过往的故事通过人们观览泥塑而立生出童趣记忆,我们不能不佩服黄殿琴委员有她的独到之处。
 
“京味儿”文化的高度浸淫。扑面而来的是生活记录、童稚可鞠的生动形象、街头巷尾的七行八作、如雷贯耳的熟悉吆喝,每一个细小动作都会释放出京人的伟大智慧。
 
“点点滴滴”的气韵点化。老北京墙根树下的爷爷奶奶大爷大妈、四合院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胡同旮旯里的小小子小丫头。形象中:既有喝小茶、唱大戏的,又有拉胡琴、下象棋的;既有吆喝买卖、理发剃头的,又有娶媳妇抬花轿迈火盆的,充满京味余韵,表现平民百态的作品。
 
可以这样说:只凭这些无规则、无程序、无文化因素而点化的泥塑制品,即便个体形象的再生动,也不会自发地产生系列化的重大影响。
 
“功夫内涵在其外”。令作品鲜活地说话,除了本身自带的魅力之外,少不了黄委员精心地打造。就如同一篇文章,只有泛泛地夸夸其谈,即便用词的美妙生花也不及用实例的“画龙点睛”。
 
参观者无不评价黄殿琴的泥塑展“活了”、“神了”、“火了”!这就是精彩制品加上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所呈现的效果。京味儿文化从始至终的串联、背景资料的适时搭配、诙谐诗句的巧之妙用、甚至是一个不经意的小物件点缀,这都该是作为文化人黄殿琴委员“以一当百”的神来之笔。




不忘初心,不忘我们这个城市怎么走来的?
 

改革大潮,改变了我们不少的曾经。时代进步,轮替了一个城市不少的记忆。新中国成立70年,感恩这个伟大新时代的同时,把不规则的碎片似的不连贯的老北京回眸,用泥塑展的形式回放到这一座美丽城市中,作为几届的北京政协委员黄殿琴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黄委员很忙。接待客人参观,微笑中的语速几乎都是快节奏的。也许多数人不知道:文化职务还有,北京作协诗歌副主任、北京市知联会常务理事、西城知联会副会长。本职、兼职到底有多少?问她,她也说不全。

总之,黄殿琴的所有职务都牵系着北京文化。记录、初心,回望、传承,创新,自信。在提交政府的各种提案中,有黄委员振兴文化的拳拳之心;在指导各种文化团体不断前行的路上,有黄委员身体力行的绵绵厚意。
 
正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喜庆日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深入人心。我相信:具备多种文化基因符号的老北京泥塑展,定会以她独有形象的可视魅力,再放异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文化事业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本次在石景山国际雕塑公园举办的展期7个月的泥塑展以“泥正逢时·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主题,希望通过这100余件泥塑、书画作品展示和相关交流会来推动石景山区对加强市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动文化繁荣,满足文化需求,做出积极贡献,拉开文化复兴的时代新篇章。

黄殿琴女士作为本次活动总策划人认为此次泥塑展所呈现出的中国风骨、中国文化、中国审美、中国魅力,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用泥塑与笔墨丹青讴歌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展现了石景山区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的伟大业绩,彰显出走进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信念。
本次展览的举办也是“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具体行动。泥正逢时·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泥塑·书画·艺术展是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庆祝和纪念,以泥塑为主的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再现了以北京为缩影的中国70年来的时代变迁及社会发展。

泥塑艺术是北京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之一,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泥塑艺术来自民间,必将为首都文化繁荣做出贡献。泥塑展持续展出,一方面希望通过搭建泥塑文化交流的平台,推动泥塑文化艺术的发展,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非遗传承等领域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泥塑展探索民间艺术品收藏展示的方式和机制。黄殿琴女士将泥塑展览打造为长期性的公益展览,以泥塑、书画作品等展示和交流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满足文化需求,推动文化繁荣,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本次展览的举办,将自身发展同祖国、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努力为祖国的发展改革贡献力量,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

2019年6月4日于北京

黄殿琴简介

 黄殿琴: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艺硕士。现任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制片人、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2018年11月10日,“冬至·泥塑·老北京故事”改革开放四十年·北京民俗泥塑收藏公益展在华方艺术中心开幕,用泥塑的民间艺术形式定格老北京风俗记忆,近一百三十余件泥塑参展,展期4个月。2019年3月,以「泥正逢时」为主题的建国七十周年·老北京民俗泥塑收藏公益展在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及阜内大街均有展出,展览持续至年底。

泥塑展主题为泥正逢时,泥塑匠人生于胡同长于胡同,钟爱老北京风俗文化,因而以多样生活场景和细致的人物面部刻画,还原地道北京味儿的生活。题材完全取自老北京生活,做工精细,体现了北京民俗特有的工艺特点,是留住北京记忆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刘辉(文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京味儿文学作家。《老北京那些事儿》系列图书著作权人。曾任《法制晚报》京味儿版专栏作家。

中国萧军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华语红色诗歌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新国风》诗刊副主编。

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残疾人写作学会名誉会长。北京东城作家协会理事等。《北京晚报》、《北京文摘》等报刊专栏作家。

多有诗歌、评论、散文、杂文、微评在国内报刊和各大网站发表,并多获奖。多次担当或兼任国内各层次规模的诗歌及散文大奖赛的主要评委。

责编:尹妮子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