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90后”刘新垣院士面对面 天一学子这样“追星” 团队时间:2019-05-09 5月6日下午,江苏省天一中学“名人课堂”迎来了“抗癌药物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刘新垣院士。
刘新垣院士是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干扰素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超级干扰素的发明者,是癌症靶向基因―病毒治疗新策略的创建者,被誉为“癌症治疗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已92岁高龄的刘新垣院士步伐稳健,在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创新中心秘书长朱乙、助理陶钰霞及天一师生的陪同下,视察了天一校园。
在资优教育中心,天一中学校长朱卓君向刘新垣院士介绍了天一中学“丰富课程”“三高合作”等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刘新垣院士对天一中学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领域所作的探索表示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国家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在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刘新垣院士听取了参加“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天一学生朱宇阳关于《Annexin V-endostatin克隆构建及功能检测》项目研究进展情况介绍。刘院士在听取汇报后表示,中学生开展此类研究难能可贵,并对下一步研究做了指导,他建议可以尝试具有多种效果(促进凋亡、溶解、抑制生长)的蛋白融合,效果更好,更高效。
走进学校报告厅,同学们的掌声经久不息。在这里,刘新垣院士为天一师生开设了“名人课堂”讲座,介绍了他个人成长,以及在学术领域的经历。
刘院士介绍,他从小崇拜爱迪生,立志一生要像爱迪生一样搞创造发明;从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河北医学院任教;195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研究生班,1963年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 在他人生历程中,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他心中总是坚持一个信念:只要能做科研就行。现在他已经90多岁,但他的科研从未中断过,他不断探索,希望对抗癌药物研究及生产作出他应有的贡献;在研究过程中,他发表了论文 400多篇,并编有刘新垣论文集 16卷等。 20世纪70年代他参加了王德宝院士领导的举世闻名的酵母Ala-tRNA人工全合成工作,他巧妙地创建了用合成酶PNPase和水解酶RNaseT,协同作用,合成了化学方法无法合成的CpUpCpG>P(故没有刘院士就没有此合成创举,也没有世界闻名的tRNA的人工全合成)。 刘院士还是国际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学会的领导者之一(理事),并为2005年国际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大会的主席,发明了超级干扰素。刘院士创建了癌症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学说,发明了抗癌效果很好的许多抗癌药。 在80年代,作为第一个下海的院士,刘院士创办了相关企业,把研究成果造福更多的人;在90岁那年,他又专门成立了元宋公司生产他自己发明的抗癌药物。 截至2014年,刘院士已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近200名,其中有的学生获得各种奖励,包括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优秀奖、上海生科院辉瑞奖学金,其中不少人成为国内外著名教授或所长、院长。
在与同学们的问答交流环节,刘院士深情寄语天一学子,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他勉励天一中学的学生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希望大家能够自律、钻研,要有一颗发明创造的心,要好好把握中学阶段,培养勤奋的学习精神,保持好奇的探索兴趣。 刘新垣院士还结合自己的从教、从商的经历,强调创新思维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的意义。他希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生好好学习,扎实基础,多掌握本领,不畏艰苦,保持坚持、坚毅、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有所成就,走得更远。
刘院士表示,对他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推荐给大家,主人公钢铁一般的意志使人敬佩。 刘院士把一生奉献给科研事业,面对困难和挫折,从不言弃,给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同学们还为刘院士精心准备了天一科学院院士奖牌、π节作品集、绘画作品等。
活动最后,刘新垣院士欣然接受了天一中学校外辅导员聘书,并为天一中学提笔:“祝天一中学:努力育中华少年英才,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不懈奋斗!”
天一学子活动感言
责编:宋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