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网讯】“有人问,“概论”课程是什么课程?我觉得,“概论”课是灯,老师就是掌灯的人。每次听完都感觉动力满满、信心十足。”这是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工程系发电1806学生高永江4月25日晚上的朋友圈留言。下午的“师说新时代”思政公开课上完,该校社会科学部教师周义明又收获“铁粉”一枚。
为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实效性,帮助大学生“立鸿鹄之志,做追梦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部的教师们下了不少工夫。近几年,他们引入微视频、抖音等“潮流新品”,通过课堂辩论、情景模拟、"我来断案"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将广阔的社会现实纳入视野,探索思政课上所讲授的理论,努力做到真学真信真行。
“微课堂”让学生脑洞大开
“我特别喜欢讨论提问环节,同学间思维碰撞,启发我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起庞玉娴老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该校电气1801班李辰欣同学感受颇深。"老师给我们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先让我们自由结合,分成小组讨论,然后把自己的理解用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在课堂上,李辰欣和小组的同学改编了曾经在春晚演出的著名小品《扶不扶》,李辰欣再结合表演内容,对概念进行延伸和扩展。在展示时,教师允许大学生们脑洞大开,可以演讲,表演一段话剧,也可以拍视频、微电影等。庞玉娴说,大学生们思维活跃,有些创意、点子,甚至超过了教师。传统的课堂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主导权交给学生,一下子就让枯燥乏味的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一学期下来,学生们课堂展示的主题丰富多彩,有的关注养老,有的关注一带一路,从热播电视剧谈到全国两会,从改革开放40年到泛在电力物联网,从刑事案例折射法制变革之路。庞玉娴说,“微课堂”围绕思政教材,结合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展开研讨,不仅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而且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了解当今中国与世界,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融合。
“我来断案”把课堂交给学生
“思政理论比较枯燥,都是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听。”“理论知识讲得多,案例分析讲的少,听起来难免昏昏欲睡。”这是一些大学生曾经对思政课的简单认识。
为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该校社科部教师王行在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进行“我来断案”教学改革。每次上课前,老师会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课堂上针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最后由老师引导得出结论。这样既鼓励学生关注时政、关注新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以前思政课上常见低头族、逃课族、昏睡族。王行说,把讲台让给学生,让“课堂飞一会”。改革后,课堂的抬头率显著提高,学生们对思政课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关注国家、社会、身边发生的事情,同时锻炼在公共场合的发言能力,学会理性看待各种网络舆论。同时,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了解,这也是一种教学相长。
“大思政”培育“大国工匠”
目前,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大思政格局”逐步形成,该校社会科学部主任刘颖伟介绍,学校目前共建成省级优秀思政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网络课程3门。除学校思政课专职教师外,校党委书记、校长,各系书记、主任也都走上讲台参与讲授。每位校领导每年坚持到思政课堂听课4次以上,召开现场办公会每年1次以上,有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该校还鼓励各教学部门开展“课程思政”研究,融入职业精神,塑造人文情怀。一方面在思政课程中突出培养“工匠精神”,以树立“身边榜样”的形式打造高职院校思政课特色,强化学生职业认同;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在电力劳模工作室、特高压建设工地等建立学生思政教育基地,鼓励学生走出去,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同时邀请大国工匠,电力技术技能专家等来校开讲“思政公开课”,形成校内外合力办好思政课的良好局面。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杨义波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要通过打造“金课”、培育名师、创新成果、营造氛围,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改革,聚焦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贴近学生需要,实现话语转换,深入挖掘学校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促进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相向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形成“大思政格局”。(魏豪 史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