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恋与归途 贵州省正安县一座梦幻的吉他之城时间:2019-02-13 夜晚正安县吉他文化广场“大吉他”光芒四射。谢国欢 摄 遵义正安供电局安场供电所“吉他服务队”准备对正安·国际吉他园园区用电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彭恒宇 摄 “太让人震惊了!这里简直是一座梦幻的吉他之城,在美国绝对找不出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聚集这么多当地的产业工人,一年500万把吉他从这里销往世界各地,这实在太疯狂了!”在吉他匠人魏有兵的工作室里,ScottDixon,一位来自美国的吉他制作人,脸上露出一副标准的“美式震惊”。 在中国贵州省的正安县,这个“中国吉他制造之乡”,人们正经历着一场从离乡、归乡到暖乡的人口大迁移,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在家乡找到工作与生活的依托。余生短长,他们尽可以守望着父母妻儿与乡土情缘,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也在这里传承。 离乡 外面的世界 “归来吧,归来哟,我已厌倦漂泊。”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费翔唱出了无数游子踏上归途的澎湃心绪。然而在烧年猪、换新衣、话家常的意犹未尽中,贵州正安的几个小小山村里,却有300名女青年默默整理着行李,她们将踏着满地的炮仗残骸,远征他乡。 那一年,正安县与当时的广东省番禺县签订了劳务输出的协议,“300娘子军下番禺”的故事,揭开了贵州省“农民大流动”的序幕。作为“300娘子军”的一员,格林乡的杨天英当时还不到20岁,她回忆说:“我们家有六姐妹,家里太穷,维持生计都困难,别无选择,背上一床破被子就出发了。” 当天,和杨天英她们这些大姐姐一起出发的,还有一个年仅16岁的小妹妹吕明琴。多年以后,大家仍然记得,这位小妹妹单薄的身影背着大大的行囊,走了一路,哭了一路,每个人都感觉内心有什么东西被触动着。 没办法,1987年的正安,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甚至没有一座像样的工厂,是中国最贫穷的县城之一。正安人便在这“一无所有”中出发了,对他们来说,只有走出去,才有生存下来的希望。 姐姐带妹妹,哥哥带弟弟,从300人到30万人,正安人这一场轰轰烈烈集体“大出走”,一去就是30余年。但是,对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人来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 来自凤仪镇的郑福敏,跟随着远房表姐,在2005年外出广州打工,她说:“出来打工的第一年,人生地不熟,休息时间想到的事情就是给家里打电话,但是每次一听到父母的关心,我就忍不住哭出来。”有一次,郑福敏在广州生了一场大病,她孤零零地从医院回到工厂门口,茫然站在那里,不愿再迈出半步,“当时只能感觉到风往针孔里钻。” 既然外面的世界如此辛苦,难道没想过回家吗?同样在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的叶欢回答记者,“刚开始每天都想家,但是一想到家里土地贫瘠,又没有工厂,根本赚不到钱,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在叶欢等外出打工者的共同记忆中,那时家里连日常用电都是个问题,不仅电视、电饭煲带不起来,甚至只有县城最中心的地方才有路灯,乡亲们就连出门赶集,都要随身带着火把。 对这样一群打工者来说,外面的世界虽然很无奈,但也暗含宝藏。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正安人,开始靠着“传帮带”的精神脱颖而出,特别是在吉他制造产业,诞生了一批能工巧匠。据统计,仅在广州吉他制造行业务工的正安籍技术人员就多达5.4万,更是有一群人先后创办了吉他制造工厂,自己当起了老板。而日后,也正是这样的一群人,一举改变了正安的人口流向。 归乡 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时间来到2013年,同样在春晚的舞台上,那英的《春暖花开》占据了街头巷尾的大小音响。而这一年,对正安来说也是春暖花开的一年,因为这个小县城终于迎来了第一家吉他公司。 1997年,19岁的郑传玖自正安县解放村南下广州打工,他的第一份工作与吉他无关,而是在建筑工地当上了临时工。 2007年,属于他和哥哥二人的第一家吉他制造工厂——神曲公司,在广州挂牌成立。10年时间,郑传玖从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变成了小老板,谈到成功秘诀,他憨厚地笑了笑说:“也没啥,无非就是喜欢比别人多学一点、多做一点。” 成功后的郑传玖并没有忘本,他始终记得,“2008年前半段,厂子里资金困难,吃饭都要向工厂里的乡亲们借钱,谁知他们非但没有离开,反而陪我一起坚持下来,这才有了我们后面的3家工厂,我们又怎么可能不为乡亲们做点事情呢?” 这也是为什么,郑传玖一听到正安县的“凤还巢”计划,就不顾配套不完善、物流不方便等重重困难,毅然决心回乡创业。因为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富乡亲,带动外出务工者回乡就业创业,让曾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但是对于回乡发展,郑传玖也有过担心,比如正安的基础设施可能没有广东好。特别是他听说县里供电不够稳定,经常没有任何通知就临时停电。“不过我真的回到故乡后,当地供电局的人就主动和我联系,询问厂里的用电需求,现在我们的供电特别稳定,几乎没有突发停电。”记者走访了正安供电局,副局长舒勇强说,他们近些年来不断加大吉他产业园区的电网建设投资,已经建成110千伏安场变,为园区架设3条10千伏专线供电,解决电源点的问题,确保园区的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此外,正安县供电局还简化吉他企业用电报装流程和时限,特别成立了党员服务队,对吉他企业的生产用电报装,从现场勘查、设计审查、中间检查、验收供电做到能压必压、能减必减,最大限度压缩业扩工程时间,让每一个吉他企业都能快速用上电。 经过5年的发展,郑传玖的梦想没有落空。从当初在广州带回60多名乡亲返乡创业,到积极引荐塞维尼亚乐器、华成乐器等26家吉他制造企业落户正安,目前正安县返乡创业农民工已有近2.4万多人,创业投资达到41.5亿元,带动就业4万余人。 郑敏福、叶欢等人外出打工的故事,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2015年,离家10年的叶欢听闻家里开办了很多吉他厂,没有太多犹豫,就和老公、孩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如今,随着叶欢的手艺越来越娴熟,她的收入也越来越高,甚至比当初在温州打工的待遇还要更好。 郑敏福也终于在2017年回到了家乡,她说,“如果当年就有这个吉他厂在,我才不会去外地打工呢。”郑敏福感慨着,“现在的孩子们选择更多了,家里富起来了,谁又想出去遭这份罪呢?” 或许在2013年以前,任谁也无法想到,一把小小的吉他,竟然撬动了正安的第二场人口大迁移——回家。 暖乡 故乡,即是远方 1月16日,气温接近0℃,距离春节还时间尚早,在正安县汽车客运站前,只能见到零星归客。与汽车客运站的冷冷清清不同,在不远处的吉他产业园,正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这时,三个看起来兴高采烈的00后,热情地挥手与我们打着招呼:“以后我们就是同事啦,多多关照!”原来,他们昨天通过面试,今天第一次参加吉他制作的培训,看到我们一行人站在门口,就把我们当成了未来的工友。 隐隐约约间,身后的工厂里传来调试吉他的阵阵乐音,仿佛在告诉我们——园区里像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很多。2001年出生的杨小玲,梳着齐刘海,长着一张娃娃脸,她今年刚毕业就进了吉他厂打工,她告诉记者:“从没想过去大城市打工,现在半个小时就可以回到家里,很安逸啊。” “所以南北的路从此不再漫长,灵魂不再无处安放。”如今的正安人已经不用在故乡和远方之间纠结,因为在故乡里,就有着远方。以前,留在家中的老人仿佛望着房檐上空空的燕子窝,只能撕着日历,一年一次等待燕子的还巢。而现在,更多正安人留了下来,不再外出打工,乡村也暖了起来。 在敞亮的移民安置点,一对儿步履蹒跚却精神满满的老夫妻在我们面前经过,手里提着刚刚购买的新鲜蔬菜。谈话间得知,他们是在给晚上下班回家的儿子儿媳准备食材,当他们讲到孩子们终于从遥远的广州回到身边定居时,自然地发出感慨:“现在的日子好安逸哦。” 为进一步保障正安县65万人的用电需求,正安供电局仅2018年便投资1.73亿元,对农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曾经“电视、电饭煲带不起来”,如今家家户户都实现了电器化。舒勇强告诉记者,近10年来正安县电网一直呈快速发展态势,全网总投入9.5亿元,年供电量由2.71亿千瓦时增加到6.2亿千瓦时,近5年的供电量更是保持每年25%的增长率,确保了正安县人的生产生活用电。 春节临近,供电局更是开始加强主、配网设备巡视、维护和监测工作,在春节前全面消除设备隐患和缺陷,同时在春节期间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全县春节期间的安全用电。 无论是电力、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还是产业、商业等乡村振兴元素,如今都在蓬勃而生,正安人的生活和发展再无后顾之忧。仿佛“仓廪实而知礼节”,正安人也不再满足于“吉他制造之乡”的名头,而是试图用吉他打动人们的心灵,开始向“吉他文化之乡”转型。 “姚晨带着我们的乐队上了央视,大鹏肯定也会来的,我们的吉他文化会越来越红火。”谦梦乐器的总经理丁盛满怀信心,“除了《我在贵州等你》,我们还在排练BEYOND乐队的《不再犹豫》,这首歌也是电影《缝纫机乐队》的插曲。” 一部《缝纫机乐队》拍出了吉他音乐的情怀与魅力,乐队成员们在“大吉他广场”激情四射的演出镜头,感染了无数观众。在正安县,也有这样一个“大吉他广场”,巨大的吉他高高耸立,每到夏天傍晚,当地群众就喜欢到那里放松休闲。 譬如在刚刚过去的1月8日晚上,电视剧《吉他兄弟》拍摄暨正安千人吉他演奏活动,正是在这里举行。彻夜灯火通明中,“大吉他”光芒四射,1000多名当地居民一边弹着吉他,一边唱着“我在贵州等你”,仿佛将心事也唱了出来:正安人就留在这里,在家乡的土地上,等待世界前来。 似乎有理由期待,30多年前,300名正安人拉开了全中国“进城务工”的一个浪潮,而如今正在上演的正安县数万名乡村人口回流,是否将掀起又一次新的浪潮? 南网报记者 何石 韩晓彤 通讯员 陈炎 廖祯高 >>链接: 截至2018年底,正安县返乡创业农民工已有近2.4万多人,其中个体工商户12654户,创办企业实体1132户,创业投资达41.5亿元,带动就业4万余人,还拉动了当地用电量连续5年保持25%的增长率。 记者手记 寻找弹吉他的人 去正安之前,我做了不少功课,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姚晨的一段视频,她说:“在正安,有着与《缝纫机乐队》一样的吉他广场,在那里,似乎人人都会弹吉他,吉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到达正安的第一站,我就急匆匆地请正安供电局的同事拉着我们去到了吉他广场,我希望能在那里找到属于中国乡村的礼乐风景。但是这份野心,一开始就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偌大的广场上,除了冷冰冰的建筑有着些吉他元素之外,皆是空无一人,一旁吉他风情街的店铺全都门窗紧闭,环顾四周,只有售楼处的大门是敞开的。 带着几分失望,我在离开这座空荡得有些魔幻的广场后,开始尝试在这个“中国吉他制造之乡”找到一个喜欢弹吉他的人。在我的想象里,这应是易如反掌的一件小事。然而在采访途中,尽管我逢人便问:“你会弹吉他吗?”但令人绝望的是,近乎所有的答案指向了否定:吉他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们不会,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不会,当地的吉他制造大师不会,甚至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吉他兄弟”郑传玖也很少再弹……我开始有些抓狂,在这个年产500万把吉他的正安,竟找不到一个喜欢弹吉他的人! 第二天,依旧找不到弹吉他的人。虽然在采访中,我看到吉他产业确实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5年来正安的用电量也保持着25%的增长率。贫穷的正安曾经只在县城中心的十字路口架设了红绿灯,如今却可以看到万家灯火。而乃至来自美国的吉他制作人ScottDixon时隔5年后来到正安,一连惊叹了三句“Magi-cal(神奇)”。但是,我也预感到,距离当初那个“人人都会弹吉他”的美好想象,似乎是越来越远了。直到采访的最后一天—— “你会弹吉他吗?” “黄家驹是我的偶像,我从初中开始就喜欢弹吉他,现在我的女儿都会弹了。” 终于找到一个喜欢弹吉他的人,我和同行的记者相视一笑。这位有些神似李荣浩的谦梦乐器总经理丁盛,是我们离开正安前的最后一个采访对象,没想到竟重燃了一星花火。 在与丁盛的交谈中,我们得知正安不仅有自己的安兀乐队,越来越多的人学起了吉他,吉他更是被纳入了当地小学的音乐课堂……他拿出手机给我看了一段视频,那是他们筹办的一场“纪念黄家驹”音乐会,那一夜正安万人空巷,小小的吉他彻夜鸣响,久久激荡着人们的心。 我看了照片和视频,吉他、摇滚、灯火、人群……正是我一路来心心念念的梦幻场景。我开心地向丁盛吐槽两天来寻找弹吉他的人而不得的采访历程,他酷酷地笑了笑说:“走,我带你们去一个地方。” 2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他的音乐学校。已经放寒假的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背着吉他来这里练习,前台刚好有位家长前来询问报名吉他班的事情。教室走廊的墙壁上,张贴着他们参加音乐演出和参观交流时拍摄的照片,100多名学员朝气蓬勃的笑脸就定格在那里,吉他学校里热热闹闹,看着就让人欢喜。 “只想靠两手,向理想挥手,问句天几高心中志比天更高……”合着Beyond乐队的这首《不再犹豫》,一段架子鼓的旋律飘来,3个小小音乐家正煞有介事地坐在排练室里演习。此时此刻,我再回想起在吉他广场感受到的寒流,有些不可思议。丁盛拉着我说:“这就像一道城墙,外面看起来是寒冬,但是里面已经有种子开始萌芽。我相信,3年后,正安将迎来吉他文化的大爆发。” 渐渐地,我开始对这个地方有了些许期待。吉他产业可以拉动一方经济,助力物质上的脱贫攻坚。但是慷慨激昂的吉他音乐,或许可以撬动人们的心灵——“问句天几高心中志比天更高。”希望3年后再到正安,我也能情不自禁地一连说上三句“Magical”吧。(来源/南方电网报 记者/何石 /李榕榕) 责编:尹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