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国学经典教育性---听后感自2018年12月8日下午,作为一名学生家长按时参加了约2小时的国学经典教育课之后深有体会,并发表学习,论国学经典教育性听后感与四个要明白加一总结如下: 一、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国学。 近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那么,何为国学?顾名思义,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可称为中国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中国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的学说。国学的分类方法其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二、其次,要明白什么是国学的经典教育。 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成为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而经典,则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则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从年龄段可分为: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 1、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养性是指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与学习环境,是影响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0---3岁】 三、再次,要明白什么是学习传统经典与国学经典诵读。 1.学习传统经典的十大好处是什么? (1)记忆能力:轻松背诵大量经典。(2)识字能力:轻松识字数千汉字。(3)阅读能力:建立广泛阅读兴趣。(4)理解能力:增加综合理解能力。(5)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6)道德修养:尊亲敬师助人爱己。(7)外貌气质:富有诗书气自华。(8)思维格局:大格局大气度大人生。(9)激活右脑:开启自身内在潜能。(10)增强免疫:抵御不良文化污染。 2.国学经典诵读的十大益处是什么?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 (2)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3)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 (4)语文能力增强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孟子》、《管子四篇》、《中华经典精粹选读》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5)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6)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科目的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2-4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7)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变得很轻松---“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健脑效果明显,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学习上会事半功倍。 (8)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当代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过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某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孩子从小树立 “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也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研究了。 (9)促进亲子关系,亲子相长---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诵读,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 (10)对“文言文”有了天然的亲近感---有的家长认为经典以“文言文”为主,担心孩子不理解,其实,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关键的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并不一定让孩子去理解,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文言文则会扫除接受圣贤教育的障碍,从而为考大学、做学问、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最后,要明白家庭教育的十个误区是什么。 误区一: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 很多父母把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等同起来,错误地认为孩子几个字,背诵几首诗就等于发展了孩子的智力,因此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硬性灌输各种知识。 误区二:物质需求多,合理管控少。 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甚至姑息、迁就孩子的错误,缺乏必要的约束。 误区三:娇惯庞爱多,严格要求。 父母过多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而不注意满足孩子精神成长方面的需要,如:限制孩子交朋友等。 误区四: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 不少父母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而符合其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具体措施很少,造成教育缺乏针对性或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事与愿违,两败俱伤。 误区五: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 有些父母过分关注孩子身体方面的发展,为孩子拼命增加营养,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了孩子大量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误区六:关心智力因素多,培养非智力因素少。 很多父母关心孩子的焦点是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对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危机。 误区七: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加,严重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的懦弱、自卑或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 误区八: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 有些父母尽一切可能为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不让孩子分担任何家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把脑力劳动凌驾于体力之上,是孩子变得高分低能,眼高手低。 误区九:父母分歧多,统一要求。 家庭成员之间为孩子的教育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对孩子缺乏统一要求使得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 误区十:为个人着想多,为社会或他人着想少。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根据自己的心理和需要任意摆放,使孩子从小被束缚在家庭这个小圈里,向孩子灌输利己主义思想,而很少把孩子当成社会或他人财富的一部分,教他们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公而忘私、舍己为人、锻炼成长。 五、关于论国学经典教育性听后感的总结: 什么是孩子的精神主食和精神零食? 1、精神主食 :(1)国学(育魂);(2)西方经典(育魂);(3)西方古典音乐(育心);(4)国乐(育心)。 2、精神零食:(1)百科知识;(2)十万个为什么;(3)中华儿歌;(3)西方儿歌;(4)德育故事、童话故事、行为习惯故事。 想给孩子更多些高尚的教育,只要坚持,孩子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不要继续让孩子把电视、游戏作为孩子精神上的主食,这样只有消磨孩子的宝贵年龄段。其实很多家长也知道孩子一天到晚看电视不好,但是不给看,孩子就会大哭大闹,不知怎么办,当长江水灾,硬堵没用的,必须靠疏导。孩子也是一样,当他喜欢电视、动画或游戏时,靠严格管教是没用的,必须用更高尚的元素去替代。使用优秀的精神主食熏陶和影响孩子,当孩子喜欢国学、古典音乐的时候,孩子会远离低俗和肤浅。当然,也可以利用潜意识教育理论让孩子多听,比如:精神主食和精神零食。听5---10遍,有些熟悉。听20---30遍,很熟悉,上半句出来,下半句潜意识就能读出来。听50---60遍,非常熟悉,甚至能背诵。听100遍,能熟练背诵。听150---200遍,彻底进入潜意识,终身不忘!【弗洛伊德---称为:“潜意识之父”】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孩子怎么教犹如大厦怎么盖---根基不牢就成豆腐渣。 国学经典教育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精髓;故而,国人值得学习,更值得骄傲。 |